发展规划

  • 当前位置:首页  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2020-01-08发布单位:党政办公室作者:发布人:辛百哲审核人: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十三五”

    建设与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基本形势

    学校于1999年由南京理工大学创办,2003年移址仙林大学城建设新校区,2004年经教育部审批改制为独立学院。经历了4年“校中校”的二级学院存续期,3年迁址新建的独立学院创建期,以及“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期和“十二五”内涵发展期,学校迎来了“十三五”转型发展期。

     

    一、发展基础

    自建校以来,学校充分依托南京理工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在董事会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凝心聚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稳居江苏省同类院校第一方阵,先后获得“江苏省十佳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影响力独立学院”等荣誉称号。

    (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按照国家《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建立了《董事会议事规则》、《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章程》等,实施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制。2007年,举办双方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重新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进一步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学校的管理体制等;2012年,董事会决定,严格按照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苏政办发〔2010135)精神执行,进一步规范合作双方的办学行为和董事会的领导、决策机制。

    学校按照精干高效原则,不断完善组织架构,明确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优化运行机制与工作流程。2016年,在调整职能部门设置的同时,成立二级分院,按专业大类设系,构建了校内层次较为清晰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推进分院的实体化建设;积极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成立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调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工会积极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初步形成了以制度管事、管钱、管人的局面。

    (二)办学条件建设

    合理规划校园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基本满足万人本科生的学习、生活需要。目前,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0.7万平方米,生均13.9平方米,接近合格标准;学生宿舍生均14.9平方米,达到合格标准。近年,先后又在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直饮水、空气能热水器等,进一步改善了人居条件;教学设施先进,现有多媒体教室100余间,座位数15490个,建成集标准化考场、录播、网络直播功能于一体的“全天候网络直播教室”89间;语音室18间,座位数1282个,公用计算机房11间,计算机880台。各类基础及专业实验室设施基本完备,现已建成校级综合实验中心6个,实验室76个,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1124台套,总值约4655.4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超过5000元。此外,学校先后与思科、德州仪器、飞思卡尔、微软(中国)等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图书馆藏书72.5万册,生均达到91册,电子文献数据库10个。信息化建设有突破,智慧校园移动信息系统(M紫金)和MOOC“紫金学堂”等技术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三)专业建设

    学校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与科技素养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按照“传承创新、稳定数量、提高质量、铸造品牌”的思路,着力建设品牌工科、特色商科和应用型社科专业。截至2015年,学校共开设本科专业28个,其中工学17个,理学1个,经济学2个,管理学5个,法学2个,文学1个,构建了以工为主,工、经、管、文、法、理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面向区域经济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适时增设新专业(物联网工程、交通工程),同时从专业发展趋势、招生就业情况等方面着手,开展专业集群建设,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不断深化内涵建设。7个专业先后接受江苏省独立学院专业抽检(专业抽检率25%),均顺利通过抽检,专业建设成效评价名列省内前茅;先后开展了两轮专业自查工作,明确了专业建设的内涵与路径,激发了专业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2012年启动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首批7个专业入选。力争以点带面、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点和专业群。

    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凸显特色。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兼顾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2014年起开展嵌入式培养专业方向招生;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殊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建立“分流机制”,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人才培养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各专业倒推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要求,重构课程、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课实验中心、学科综合实训中心、校内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形成了实践教学平台成体系、校内外相结合、课内课外贯通、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学院组建3D俱乐部、ZJ-POWER-CLUB车队、创新设计工作室等品牌学生科创社团,建设校企合作共享实验室;电光学院建成了“学科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实践平台,打造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现已成为学生科技创新、动手实践、竞赛争先的重要支撑;计算机学院创立“IT工作室”,紧贴行业企业需要,全面引入公司化和项目制管理模式,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经管学院注重财智培养,以专业能力聚财富,以实战创新培育人才,以管理技能赢职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创新活动;人文学院坚持“道器兼备,知行合一”的育人准则,以专业为先,以博雅为基,关注学生成长,践行班导师制度,组建实践创新研究梯队,建立了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等实践型社团,师生共同参与,打造特色应用型社科专业。

    学校先后成立了全国三维CAD培训考试中心、电子工程师认证中心、思科网络认证中心、人力资源师培训中心,推动学生培训与职业考证,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2013届、2014届、2015届学生,毕业率分别为98%99%99%,学位率分别为89.1%93%92%,均维持较高水平;就业率分别达到93.15%96.66%97.68%;考研升学率分别为7.43%5.73%6.15%“十二五”期间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项235余项,其中国家级65项,在省内同类型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累计获得立项40项;科技创新成果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中屡获评“最具潜力项目”。

    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招生录取分数线持续提高。近年来,江苏省录取分数线已由接近二本线上升到高于二本线,2015年全部专业进入江苏省本科第二批次招生。

    (五)科研及科技服务

    通过建立健全制度,设立机构,充实人员,逐步推进科技管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先后启动了校级科研立项、专利申报、大学科技园建设,在纵向、横向课题的申报渠道拓展和立项数量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十二五”期间,共立项校级科研课题28项,其中重点课题7项;成功开拓5条纵向课题申报渠道,获得各类省级以上纵向课题11项,获得经费资助近10万元;积极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承担横向课题13项,科研经费达数十万元;教职工共发表学术论文315篇,其中EI收录4篇,北大核心期刊收录2篇;2014年正式启动专利管理服务工作,截至20153月,共有10位教师和学生申报各类专利7项。

    大力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自2008年起,校级教改课题立项173项,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3项;“十二五”期间,教师主编、参编教材共18部。

    (六)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引培并举,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基本达标、结构日趋合理、教学科研水平稳步提升、人员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修订了岗位评聘办法,完善了职称评定办法和条件,引导教师自己提升全面能力和综合素质。启动了高水平师资引进计划、实践型师资引进计划和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十二五”以来,先后从兄弟高校引进1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从企业或研究所引进人才10余名“双师型”人才。学校助推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通过岗前培训、网络培训讲座、校外培训、讲课竞赛、教学沙龙等形式,促进教师交流学习教育教学理念与做法,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启动校级教研立项,积极拓展省市级课题申报渠道,加强对教师申报课题指导。2014年起学校分批组织教师赴境外学术交流与访问。摸索自有专职教师双师素质提升的可行之路,通过尝试教师学术假等做法,鼓励和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学习培训,担任主要工程项目的开发、研究任务,将实践与科研所得反哺教学。“十二五”以来,中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参加南理工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2015年,一名教师获江苏省高校微课比赛一等奖。

    重视师德培养。学校2014年召开了德育工作会,进一步规范教职工德育行为,推进并落实全员育人理念。

    稳定师资队伍。2015年,探索实施了职工年金激励计划,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教师办理补充养老保险。

    (七)开放办学

    “十二五”以来,以国际交流与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国际合作项目为主线,加快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场域、视野和手段。初步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已与美、英、澳、加、德等国的30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签定了15份校际合作交流协议,开展了19个合作交流项目,累计输送100余名学生到国(境)外交流学习;与国外高校建立起课程交流制度,制定实行学分互认;成立国际交流协会,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服务;2016年与台湾佛光大学合作建立会计学和金融学专班,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从最初的零星选派到规模化成班,量的大幅提升促进了质的飞跃。在继续深化服务学生的基础上,向服务教师和教学科研拓展,先后邀请国外教授来校讲学30人次,2014年起,分批组织教师赴台湾参加学术交流与访问。

    (八)党建和思政教育

    各级党组织主动融入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建设发展。近年,健全基层组织,建立了学校党委、分院(机关)党总支党支部的三级组织工作体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实施学生党建青马工程质量工程,开展了大学生党员百时奉献实践活动;实施教职工党建知行工程。2009年以来,共发展党员2052人,其中教职工党员12人。加强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3个支部被评为南京理工大学先进党支部,20余名同志被评为南京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6项主题党日活动被评为南京理工大学最佳党日活动。积极开展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研究10余篇论文获得上级组织的奖项

    通过对校园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服务人才培养,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学校党政大力支持和指导教代会、工会、团委开展工作。教代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涉及学校未来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为全校教职工搭建参与管理,民主治校平台。工会通过每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不断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教职工身心健康发展。团委在“十二五”期间开展了90后对话九十年”——“老党员系列访谈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圆梦计划、阳光体育、校园达人秀等特色活动。在2012年南京理工大学党委基层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一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一个优秀奖。2014年学校被授予“江苏省平安校园”。

    回顾过往,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向应用型转型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规范发展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现代大学制度尚未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不动产登记工作未能有效推动,办学基本条件有待完善;校院两级行政管理及学术组织架构仍不清晰,责权利不够统一;专业设置及定位与产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部分专业特色尚未形成,资源供给难以满足专业建设需求;校园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需进一步加大投入;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科研能力欠缺,“双师型”教师比重偏低,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师资偏少,师资队伍稳定性不理想,梯队和团队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还不够充分;校园整体文化氛围薄弱,文化熏陶和文化育人功效有待挖掘。

     二、发展形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五年无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形势还是自身发展策略选择,学校都面临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不畏竞争,迎接挑战。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形势

    1.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凸显出特色化、非均衡化和跨越式发展的趋势,2015年10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这体现出国家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高度重视与迫切要求,也是大势所趋。转型发展是独立学院抢抓机遇、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契机;是独立学院破解生源危机、赢得社会认可的必要之举;是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真正落地与正常回归。

    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必然带来对原有办学理念、办学格局、办学传统、办学思路的重大调整与变革,是对办学定位、办学内涵、办学特色认识的矫正、深化和升级,更是学校自身的一场革命。全国已有部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试点工作。江苏省虽尚未展开这项工作,但是对于我校而言,办好本科职业教育和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则是必须明确的目标和定位,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2.推动规范发展,引导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型办学模式,在扩充教育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转型、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十多年来,在经历了探索、实践、快速发展等阶段之后,独立学院自身也暴露出法人财产权落实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办学定位不明晰、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独立学院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促进规范办学,这是新时期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当前,随着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国家、江苏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将针对独立学院发展规划新方向,制定新政策。江苏省预计近年将启动省级规范验收工作,逐校推进,逐个验收,于2020年前完成所有独立学院规范验收工作。另外,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已成为规范独立学院未来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据统计,从2008年至今全国已有60所独立学院脱离或即将脱离母体高校、自立门户办学。江苏省在制定规范独立学院发展的相关政策时,按照分类引导、分类管理、分类扶持的原则,必将给予转设的独立学院更多政策支持和鼓励。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再次站在发展的分水岭上,如何选择?将对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但无论如何,学校在规范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条件建设,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成为社会认可、家长喜欢、学生选择的应用型高校,则是我们必然的抉择和不二的道路。

    (二)学校自身发展的现实挑战

    ——生源竞争:研究显示,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后快速下降,在2018年到2020年前后,18岁适龄人口将达到一个最低谷。“生源危机”将给高校带来生存挑战。高等教育已从“卖方市场”完全转入“买方市场”,专家预测,“上大学更容易”的现实将会加剧“全民择校”的心理,使高校间的优质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国家不断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多省已合并本科高校招生批次,逐步实行按专业招生。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招生政策的重大调整使我校必须持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优化专业布局,加快专业学科改革进程。

    ——师资竞争: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而教学又必须以强大的师资为依托。目前,由于事业编制、薪酬待遇、养老保障、社会地位等多种原因,民办高校师资稳定性差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双师型”教师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等棘手问题,给我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带来巨大挑战。

    ——就业竞争:2016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56 万,创历史新高,再加上约30 万出国留学归来以及尚未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加剧就业竞争。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对就业质量要求普遍在中等偏上,我校在江苏省已进入本二批次招生,生源质量起点较高,这对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排名竞争:随着媒体资讯的迅猛发展,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高校排行榜、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等高校排行榜在社会上已有较大影响力,来自第三方机构的大学排名已成为公众了解和比较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不能因某些排行榜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而对排名不以为然。在武书连2016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我校已排到全国100名以外,在江苏省排到9名以外,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我校排名93名,在江苏省排第10名,这些排名与我校在省内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严重不符。排行榜上的激烈竞争已越来越受到同层次院校、学生、家长以及行业的重视和关注,高校排名也直接关系到学校总体社会评价、学生满意度、行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等等。

    ——资源竞争:由于办学体制、收费标准等原因,独立学院大多面临办学资金不足、无法获得与公办高校平等地位、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困境,我校现阶段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筹集社会资源能力有限,随着生均办学成本的不断提高,资金压力日趋增大;教育主管部门给予扶持政策和资源倾斜时,更多体现对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独立学院奖励支持,一方面促进了学校间的正常竞争,另一方面也给学校带来了压力。我校如果要想在政策和资源方面获得更大支持,必须顺应形势和政策导向,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完善条件,强化特色,形成品牌。

     


    第二部分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遵循应用型本科大学发展规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把准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坚持推动内涵发展,全力推进改革创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拓展办学空间,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经过“十三五”建设,到2020年初步建成内涵建设领先、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内知名、省内一流应用型大学。

     “十三五”规划发展主要指标

    类 别

    指标项

    规划指标

    办学实力排名

    1.综合办学实力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的排名

    50名以内

    2.综合办学实力在江苏独立学院中的排名

    前4名

    学校规模

    3.硕士点数量

    争取获批1-2个

    硕士点

    4.与他校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

    30

    5.在校本科生(人)

    10400

    其中专转本学生(人,折合数)

    400

    6.专任教师(人)

    610

    7.生师比

    低于18:1

    8.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

    16

    师资队伍建设

    9.专任教师副高以上职称(%)

    30以上

    10.专任教师博士化率(%)

    25

    11.新增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人)

    2-3

    12.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

    50

    13.新增有出国出境经历的教师人次(人次)

    6

    14.本校授课的专兼职境外教师数(人)

    10

    人才培养

    15.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个)

    1

    16.新建校级重点专业(个)

    5

    17.校级特色专业(个)

    2

    18.校级优秀课程/群(门/个)

    10

    19.校级精品教材(部)

    3

    20.就业率

    95%以上

    其中升学(含出国)率

    10%

    科学研究与

    社会服务

    21.纵向经费(万元)

    250

    22.市厅级以上项目(项)

    ≥35

    其中国家级项目(项)

    5

    其中省部级项目(项)

    ≥11

    其中市厅级项目(项)

    ≥19

    23.校级项目(项)

    ≥36

    24.横向经费(万元)

    315

    25.协同创新中心(个)

    5

    26.国际合作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数(个)

    3

    27高水平论文(篇)

    ≥106

    28.发明专利授权(项)

    10

    29.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项)

    50

    30.专著(部)

    5

    31.面向企事业单位“四技服务”收入年增长率(%)

    ≥10

    开放办学

    32.境外学者来校学术交流、讲学人次

    5(半年以上)

    20(半年以内)

    33.出访团组数(组)

    10

    34.举办国际会议次数(次)

    1

    35.接待国外来访团次数(次)

    50

    36.高校学分课程互认比例(%)

    ≥10

    37.校内国际化课程(门)

    5

    38.国外大学的课程门数(门)

    15

    39.联合培养项目个数

    30

    40.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个数

    3

    41.联合培养学生人数(人/年)

    10

    42.学期交流学生人数(人/年)

    65

    43.短期交流学生人数(人/年)

    30

     

    三、发展思路

    明确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发展目标,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产业对接和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打造专业集群、行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立紧密对接地方和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凝练办学特色,打造应用型大学品牌;通过总结、借鉴、吸收、孕育等多种方式丰富文化建设内涵,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校。

    (一)转型发展战略

    锁定应用型转型目标,转变思想观念,紧跟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形成若干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急需的优势学科专业集群,为地方、行业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持,为基层、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融入地方战略

    谋求与地方区域产业布局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着力体现地方特色,增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努力提高服务地方、行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品牌立校战略

    坚持错位发展、内涵发展,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地方产业特点,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遵循应用型大学发展规律,深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形成特色和优势。以特色提升竞争力,彰显办学影响力,打造特色鲜明、社会认可的应用型大学品牌。

    (四)产教融合战略

    真正建立起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实现“三个对接”,即: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真正把“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穿到教育全过程”落到实处。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关键,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五)文化强校战略

    从思想、行为、制度、环境等多维度入手,打造实现应用型大学使命的育人文化,逐步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品牌。切实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德育工作,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深化内涵建设,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健全完善制度文化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建设;推进学术文化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优化环境文化建设,凸显环境育人效果;通过全方位的文化建设,形成独具紫金学院特色的核心文化理念,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实现学校影响力由内而外辐射,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在现有办学基础上,紧盯发展目标,实施五大工程和17个行动计划,实现转型发展、规范发展和快速发展。

     

    一、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工程

    转型发展目标:内外办学资源互通、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贯通、职业发展空间打通。

    专业学科布局思路:产学对接、交叉融合、动态发展、点面结合、突破提升;专业布局定位:初步建成一批品牌工科、特色商科、技术型社科专业;专业发展目标:传承创新、稳定数量、提高质量、铸造品牌。

    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以生为本、师生共享、持续发展、开放协同、改革创新;学生发展目标: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学生能力素质目标:智创能力、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宽阔视野、人文关怀。

    (一)专业-产业对接计划

    ——建设5个专业集群

    智能车辆设计与制造专业集群:以汽车工业从传统向新能源智能车辆制造转型为行业背景,对接新能源智能车辆产业,车辆工程专业牵头,涵盖机械学院各专业,电光、计算机、经管、人文学院相关专业的技术类专业链及专业群。

    智能家居研发与应用专业集群:以智能制造下工业与信息产业深度变革为行业背景,对接智能家居中服务机器人产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牵头,涵盖电光学院各专业,机械、计算机、经管、人文学院相关专业的技术类专业链及专业群。

    移动互联网专业集群:以“互联网+”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及应用为行业背景,对接移动终端创意技术产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牵头,涵盖计算机学院各专业,机械、电光、经管、人文学院相关专业的创意技术专业链及专业群。

    现代财税金贸服务专业集群:以“互联网+”下财税金贸业的改革创新需求为行业背景,对接现代财税管理及金贸服务产业,会计与金融专业牵头,涵盖经管学院各专业,机械、电光、计算机、人文学院相关专业的现代服务类专业链及专业群。

    涉外服务、管理与法务专业集群:以国家对外发展战略和现代治理体系建设下涉外服务、公共管理、法治发展为行业背景,对接现代(涉外)服务产业,英语专业牵头,涵盖人文学院各专业、机械、电光、计算机、经管学院相关专业的现代服务类专业链及专业群。

    ——建设5个协同创新研究中心、3个行业学院、2个国际学院和1个创新创业学院

    5个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围绕汽车物联网、服务机器人、数字媒体、跨境电商、大数据分析五大重点领域,由各分院牵头,综合利用行业力量、整合学校资源和师生力量,组建车联网协同研究中心、服务机器人协同研究中心、数字媒体制作协同研究中心、跨境电商协同研究中心、大数据分析与管理协同研究中心。

    3个行业学院:从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产业、物联网产业、无线通信业、数据分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人才的需求出发,优化整合专业资源,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由机械、电光、计算机学院分别牵头,以产业或合作单位命名,适时成立、建设相对接的汽车学院、智能通讯学院、移动互联网学院等行业学院。

    2个国际学院:针对国家“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战略和国际职业能力认证、对外商务服务需求和对外交流能力培育,探索国际职业认证和外语教育新模式,根据产业人才需求和国家地方相关政策,由经管、人文学院分别牵头,适时成立、建设国际商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

    1个创新创业学院:根据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结合学校实践教学条件,打破专业壁垒,整合各分院、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适时建立创新创业学院。

    ——优化专业学科布局

    着力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优化专业学科布局与内涵,全面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立足智能制造,加强与产业行业对接,突出产品制造导向下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打造品牌工科;立足“互联网+”,融合区域商贸发展需求,突出跨界支持导向下的现代商贸服务能力培养,建设特色商科;立足“外语+”,适应区域商业和公共服务需求,突出文管法学科融合导向下的综合应用技术能力培养,建设应用型社科专业。

    建立专业调整和退出机制。以市场人才需求为主要考量标准,依据职业技术岗位(群)所需,紧密联系和依托地方支柱产业及相关行业,适度增设市场前景乐观的新专业和新兴交叉专业。以学生选择意愿、师资支持能力、毕业生及市场反馈为主要考量标准,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反馈评估,以此为据调整资源配置推动专业及专业方向优化;在一定周期内仍无法达标、办学效益差的专业,予以调减专业招生计划直至停止招生。

    建立专业评价认证机制。以上级主管部门相关要求为依据,建立专业2年自查评估制度,推动内涵建设。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和国际化专业评价标准,以学生毕业能力为核心,推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逐步达到相应专业认证要求。

    建设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7-5-1。完成现有7个重点专业的验收,新建5个校级重点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培育点,力争成功申报1个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3-2-1。在重点专业建设基础上,制定特色专业遴选管理办法,挂牌院级特色专业2个,新建院级特色专业3个,在省级政策对独立学院开放时、争取成功申报1个省级特色专业。

    建设申报省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明确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出发,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能力的要求和行业标准,按照“瞄准目标定位,提炼专业特色”、“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凸显应用能力”、“嵌入职业教育,增强适应能力”、“融入创业教育,培育创业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尊重个性选择,实行分流培养”七项原则,倒推确定学生的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产业行业标准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引入各类社会机构及其资源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把实验室和课堂延伸到企业行业产业中。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应用型课程(群)建设。围绕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建设应用型课程(群),开发应用型校本教材,探索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立项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下的“精品课程”,遴选校级优秀课程(群)10门(个)。

    建设紫金MOOC生态圈。充分利用MOOC平台紫金学堂,持续培养、提升师生MOOC教学的习惯和能力;引进和开发适合我校人才培养要求的MOOC、微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在线课程资源;加大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试点力度;建立紫金MOOC运行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提供支持。

    ——强化课内外实践环节,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比例工科专业不低于40%,经管、文科专业不低于30%;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实训资源,引入生产服务的真实场景和项目,从教学设计、教材使用、任务布置、考核评价等入手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科学对接、有机融合;推动校本实验实践教材的编写,开发建设立体化实验教学资源,形成丰富动态的“实践教科书”。

    强化课外实践环节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加大校企实践项目合作和学生参加竞赛奖的奖励力度、完善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和科研训练项目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实践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社团及社会实践等课外实践环节,以赛促学,以项目促学;采取“自己办”、“送出去”和“请进来”等不同方式,推动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考证。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学校层面,面向全体学生引进或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共享课程;各专业层面,引进或开发开设与专业培养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教师通过引入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师生协同创新实践,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

    依托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实践创新资源和各类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竞赛,推动师生创新创业发展;依托科技园,推行实体(模拟)孵化模式,遴选立足专业的创业项目,以“工作室”等形式,承接社会服务;聘请各行各业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健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开拓多样化成才路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以大类培养、分流塑造为抓手,通过深化应用型课程(群)建设、个性化课组和创新实践培养机制建设,搭建多样化成才平台。大一:大类学习+新生专业导论课+MOOC专业宣传+课内外实践能力培养;大二:分专业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大三、大四:分方向培养+学生个性化选择(辅修、考研、公考)+创新创业能力应用。

    ——搭建应用型人才立交桥,探索建立教育-就业“旋转门”机制

    加强与中职、高职院校合作,探索多元录取机制,通过共享实验平台、教师互教、学分互认等方式,适时扩大招收中职、高职毕业生的比例,推进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探索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争取1-2个硕士点,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

    面向校内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打造双师双能型培训教师队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职业发展、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支持;根据学习者来源、知识技能基础和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全面推进模块化教学和学分制,探索建立教育-就业“旋转门”机制。

    (三)教学质量保障计划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定位出发,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

    构建教学质量测评体系,指导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服务;建立行业、企业、毕业生、家长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外部评价和咨询体系,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契合社会需求程度的评价,形成质量管理闭环。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制度

    制订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纲要,明确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则意见,建立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质量信息交互平台,建立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和就业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完善“校-院-专业-课程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督导架构、落实督导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修订完善专职教师工作量认定办法,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考核办法,推动教师奖励、班导师考核评优等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评教系统作用,研究学生学习行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二、聚智:教职工发展推进工程

    教职工发展思路:引培并举、强能智行、优化结构、打造团队教职工队伍发展目标:德能兼备、结构合理、协作创新、全面发展。

    科研发展思路:激励引导、跨界合作、重在应用。

    科研发展目标:科研梯队合作能力提升,科研成果数量层次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提速。

    (一)人才梯队建设计划

    ——实行双院长制和三专业负责人制

    实行双院长制。由来自高校的专家教授和企业、行业、产业的专家分别担任学科院长或行业院长,深度产教融合,推动行业学院和学科学院协同发展,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培育应用型人才。

    实行三专业负责任人制。由学校自有专职教师、高校兼职教授和企业行业骨干分别担任学校专业负责人、学科专业负责人和企业专业负责人,建设以行业产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促进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建设应用型专业。

    ——引培高层次人才

    聘用领军教授、领军顾问。针对学校重点发展、扶持的专业学科设立紫金领军教授岗位,选聘在本学科领域或行业产业贡献较大、产学研转化能力强、能带动引领应用型专业学科建设的领军人才,担任领军教授。针对应用型专业建设负责人岗位,选聘在重点产业企业有从业经历、工程或研发经验丰富、双能突出的行业精英,担任领军顾问。

    聘用教学名师、双能名师。针对教学质量提升和青年教师发展,选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突出的教学名师,担任教师、青年教师导师和教学督导。针对应用型课程及实践体系建设,选聘学历教育背景良好和管理、工程技术专长兼备的高工、高管人才为双能名师,担任教师和实践教学管理人员。

    聘用实践导师、海外导师。针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选聘企业、行业中优秀的技术、管理骨干,担任学生实践实习导师。针对国际学院和国际教育需要,选聘外籍教师、引进有海(境)外留学与工作经历的人才,担任国际教育导师。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探索双师双能师资培养机制。制订“双师双能型”师资标准和鼓励教师开展工程项目和社会实践的办法,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加大引导激励力度,促使教师兼备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促使辅导员兼备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

    实施“博士化工程”。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经费资助、保留职务、纳入年金激励计划等,改善师资队伍学历、学缘结构。

    加快师资培养国际化进程。完善激励措施,遴选和推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出国(境)进修深造加强境外引援引智合作,引进专业外籍教师和国际课程,提升教师的国际学术背景和整体业务水平;学习境外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优质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

    培育优质教学团队。以项目支持和课程组建设方式,扶持打造一批促进学生学业进步、教学效果好、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优秀教学团队。

    培育科技创新团队。重点投入、扶持建设10个左右成果显著、富有创新意识、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创新团队,增强学校影响力与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

    ——建设育人导师团队和骨干管理团队

    建设育人导师团队。以现有班导师制度为基础,探索现代学徒制,完善全员育人机制;由专职教师担任学生学业导师,由辅导员担任学生成长导师,由行业教师担任学生实践导师,建构服务学生发展与成长的育人导师团队。

    建设骨干管理团队。从全员育人、科学管理、高效服务的需要出发,加大各类职工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的岗位胜任力,完善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建设德能兼备、执行有力、锐意创新的骨干管理团队。

    (二)教职工持续发展计划

    ——构建教职工持续学习机制

    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根据教职工不同的发展需求,实施分类培训,建立多形式、高质量的培训网络,打造学习型组织;探索支持教职工职业生涯支持规划办法,关注、指导、支持教职工成长,打造可持续发展组织。

    ——助推骨干持续发展

    培育中青年学科骨干和双能骨干。通过完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领军人物的选拔机制和双能培养机制,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双能骨干。

    培育多样化教师骨干和专业化管理骨干。逐步建立教职工职业生涯支持跟踪体系,根据教职工职业发展、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应用服务、国际交流能力现状,实行分类培养,有侧重地规划、指导、支持,培育多样化教师骨干、技术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制定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管理考核办法和教职工考核、奖惩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和质量评定标准,完善教职工职务评聘办法,实行动态评聘;制定以业绩贡献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职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人才价值评判和分配激励机制;推动教职工待遇与个人岗位绩效联动、与学校发展效益联动;设立专项资金500万,用于落实人才引进、培养、奖励政策;“十三五”末,力争使教职工人均收入比2015年增长30%。

    (三)科研水平提升计划

    ——组建科研梯队,提高科研能力

    结合高层次人才引培,完善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机制,推动科研创新能力和应用转化能力兼备的科研梯队建设,提高项目申报命中率和科研成果转化率。依托各类学科竞赛、实践创新及科研项目和实践创新基地,推进跨学科合作和师生合作,搭建跨学科创新团队,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科学研究,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复合型人才培养。

    ——拓展项目渠道,强化科研激励管理

    拓展项目渠道,提高项目数量层次。争取开通新的省级重点、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渠道,形成“校-市-省-国家”科研项目体系。“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增获批市厅级项目20项以上,省部级项目10项以上,国家级项目上有突破。

    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强化激励引导,实行分类资助。完善科研项目申报、审批、备案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提高项目结题率;制定科研奖励政策,设立专项奖励资金250万,根据二级学院科研贡献率、科研实绩对分院及专职教师予以奖励;重点资助影响学校综合排名和社会声誉的项目;落实专利申报资助,对知识产权申报、专利申报实行流程化、动态管理;对科研成果转换实施分类扶持,加强成果宣传。

     

    三、合力:资源平台打造工程

    资源平台打造思路: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系统规划、内拓外展、以点带面。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目标:协同对接,平台共建,深化合作,推动师生、内外共赢发展;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目标:充分开放,共建共享,支持师生实践创新;智慧紫金平台建设目标:支持教学,优化管理,云、大、物、移促进弯道超车;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达到标准、充分利用、服务中心、提升品质。

    (一)协同育人平台建设计划

    ——建设校地企协同发展平台

    强化校地协同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立足仙林科技城,探索合作机制,坚定地走校、政、企合作办学之路;作为仙林科技城联盟成员,加强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专业对接栖霞区三大三新产业,搭建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园与地方合作平台及机制,加快师生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区域行业产业专家与学校师资队伍互通互动互融,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共享机制、学分互换制度,专业对接落实协同发展。

    深化校企协同合作。积极利用企业平台和资源,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行业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育人与用人的统一;加强产教研的融合转化,通过横向课题联合申报、合作开发专利等方式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扎实开展继续教育,为教师、学生、企业员工提供科技咨询、职业培训以及产品升级支持。

    ——建设校校融合发展平台

    依托母体学校。争取母体学校优质师资助推队伍建设,争取合作开展工程硕士、专业硕士的联合培养。

    联合区域院校和国内知名院校。与地方不同层次职业技术院校开展合作,发挥合作资源优势,结合专业特色,共建实训基地、合作举办继续教育,借力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与区域内外其国内知名院校合作,利用其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继续教育资质,借助互联网和交通便利条件,拓展优质课程、名师和继续教育资源。

    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适时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探索学习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标准、要求、机制和办法,扩充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用、信息互通、发展互促。

    ——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

    拓展各类横向项目。立足地方,立足仙林,面向中小企业,综合利用校政企合作平台,拓展、争取横向各类课题,“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增横向经费300万元以上。

    建立科技园管理体系。完成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体系建设,打造“创客空间”,促进产学研转化合作,开展增值业务,提供融资等中介服务;利用区域优势和地方政府加强合作,扩展招商引资引智渠道,充分依托国家地方支持政策,争取补贴优惠,争取申报市(省)级科技园,“十三五”末,建成千万元级的产业园。

    ——建设紫金校友资源平台

    成立紫金校友会及其分会,广泛联络校友,凝聚紫金情怀,有效开发校友资源,鼓励校友支持学校发展,提高学校知名度,搭建服务校友、校友间、校友与学校间的协作发展平台。

    (二)实践创新平台建设计划

    ——推进应用实践导向的实验室资源建设

    以培养提升师生应用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实验教学资源重组优化为基础,以实践创新及职业能力培养、共建共享、品牌特色为考量重点,遴选建设校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基于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原则,深化校企合作共赢,建设虚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校企共建模拟型实验室,推进“理实一体”教室的建设;设立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3000万;加强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落实大型、贵重设备、二级单位资产耗材管理专人负责制,建立使用台账和故障“病历卡”,设立维修专项经费,优化审批流程,推动固定资产、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管理、服务、监督的有机衔接。

    ——加强实验室开放共享机制建设

    创新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实施机制,全面构建科学、规范、高效、开放、共享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实验室设备资源管理网络化体系,对实验室的人、财、物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规划、调配、建设,准确掌控实验设备配置及运行情况,提高仪器设备、实验室的共享面和利用率;制定、完善开放共享办法,打破专业、学科界限,紧扣创新实践项目实施和实践教学开展,让不同专业的师生得以进入各类实验室动手实践,提高实验室开放预约和师生自主安排实验的力度。

    (三)智慧紫金平台建设计划

    ——完善搭建校园信息化平台

    改造优化校园网和业务系统。完善优化保障信息畅通的网络环境,改善教务信息系统、学工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上线OA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实验室管理系统等一批新业务系统。

    打造智慧紫金2.0。集成职能部门业务系统与基础平台,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共享数据中心三大校园整体信息化基础平台;搭建教学、办公、实验机房乃至宿舍的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应用强化教学与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通过物联网技术推动信息联通和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优化,通过移动互联技术推动移动学习、移动办公、自主管理。

    ——构建信息化系统建设、运维、保障体系

    成立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完善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学校信息化统一标准与规范;建立网络安全漏洞检测与监控、技术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框架,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完善信息化管理办法,构建信息化建设、运维、保障体系框架,保障无缝对接、高效执行。加强信息化保障队伍建设,引导师生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四)基础设施达标计划

    依据《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总体规划》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的要求,按万人大学的办学规模,通过扩大校园面积和建设教学行政用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达标。

    ——扩大校园面积。“十三五”期间,探索建设分校区,提高生均校园占地面积。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4.29亿元重点建设教学行政用房,主要用于实训楼(16803㎡,5100万)、国际交流中心(38800㎡,15500万)、汽车交通实训楼(8100㎡,2500万)、基础实验楼(17880㎡,5400万)、培训楼(14344㎡,4400万)、教学楼D(20111㎡,6100万)等的建设,实现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指标达标。

     

    四、规范:办学水平提升工程

    办学水平提升思路:建章立制,依法共治,科学管理,规范发展办学水平提升目标:产权明晰化、治理规范化、各方协作化、管理科学化、活力最大化。

    (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计划

    ——依法落实法人财产权

    根据国家和江苏省有关独立学院设置、建设、管理的要求,通过签订、完善合作办学协议方式,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明确权责,敦请双方投入和支持办学;适时逐步推进资产过户,分批推进校舍建筑产权证办理到学院名下;建立完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明晰办学经费的成本构成,从严控制债务,合理防范风险。

    ——修订完善学校章程

    根据国家、省对独立学院、民办教育的相关要求,从应用型大学定位出发,以保障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为原则,修订学校章程,明确学校办学性质、办学方式和管理模式,确保有“章”可依,确保循“章”办学,为规范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尽力争取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

    ——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建设内部治理决策机制。修订完善董事会章程,合理人员组成,将校长、党委书记、教职工代表等纳入董事会;明确职责范围,规范议事规则和运行程序,保障决策权与执行权的有效分离和教职工对学校相关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建全规范的内部治理运行机制。坚持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保障校长独立行使职权;建立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产学对接工作委员会,将政府主管部门领导、高等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代表纳入其中,协同研究、应对产教对接融合重大事项;合理配置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保障行政系统与学术系统的相对独立和有效运行。

    建设内部治理监督机制。完善监事会制度,健全落实监督管理办法,行使监督权;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委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校长支持党委开展工作,接受党委监督,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委支持校长做好行政管理工作,共同推动学校健康、科学发展;发挥党的纪律检查作用,履行监督责任;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建设和作用,建立二级学院教代会制度,建立校、院两级行政向教代会报告工作的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定期公开招生就业、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等方面信息,接受师生质询和社会监督。

    (二)科学管理强化计划

    ——建立完善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体系

    按照决策、行政、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原则,根据学科、专业大类情况,建立“校-院-系”三级行政管理体系,厘清校院系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推进二级学院实体化建设;健全推进“专业大类带头人-专业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三级学术管理体系。

    推动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发挥在专业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谋划作用,发挥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的落实作用,建设形成教师治学、专家治学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实体学院+虚体学院的运行管理机制

    按照产学对接、交叉融合、实践创新、协同并进、虚实结合、精简高效的原则,明确责权利关系,以二级实体学院为主,带动专业集群、行业学院、国际学院、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的组织建设,实行归口集中管理;探索并行管理机制,支持一人多岗、一岗多责,配套建设管理队伍、双师队伍。实体二级学院落实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行业学院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国际学院引入国际教育教学资源和理念,创新创业学院和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作为师生实践创新的平台。

    ——优化内部管理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建设

    从转型发展和规范发展出发,优化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及职责,实现定编定岗;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基于项目的职能部门合作机制;鼓励教学行政岗位双向流动、交叉任职、专兼结合,形成精良、负责、高效的内部组织架构。

    紧扣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要求,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明确规章制度的制订、修改、废止程序,及时修订及订立新制度,全面推进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的规范优化;建立制度执行追踪评价机制,确保制度健全规范、执行有力。

    (三)开放办学计划

    ——不断拓展国际教育项目

    加大国际教育项目推广力度。实行实施项目与二级学院国际交流业绩、项目负责人责权利挂钩制度,加强从项目培育、项目申请到项目运行的全过程管理,定期按照制度对二级学院、项目负责人进行考核。

    ——适时成立国际教育学院

    探索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开设留学预科和来华留学生教育,重点拓展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多语种语言培训、国际化专业课程培训、国际化专业培养特色项目和形式多样的师生国际交流活动等。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健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制定、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包括外事出访接待、外籍专家聘任与管理、留学生招生与管理、国际合作办学、外事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创新宣传途径,建立集“资源、管理、宣传”为一体的学校英文网站,制作更新相关宣展材料,提升国际形象。

     

    五、凝心:思想文化强校工程

    党建及思政工作推进思路:思想引领,党政配合,规范创新,强化制度,加强宣传;党建和思政工作推进目标:提高党性修养,提升干部能力、教师素养和师德水平,增强师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

    紫金文化建设思路:制度引导、全员投入、共建共赢;紫金文化建设目标:提振精气神、提高自信心、提升美誉度。

    (一)党的组织建设规范计划

    ——创新工作机制

    以规范内部治理结构为抓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完善和优化党政分工合作、整体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党政工作同部署、同考核,落实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分院党政联席会制度,实现中心工作与党建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围绕学校中心和重点工作,找准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最佳结合点,把党的组织生活与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有机结合。

    “党建标杆管理”全覆盖过程中推进基层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和创优工作。

    ——规范班子建设和干部管理

    继续完善党组织机构设置和班子成员配备,修订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规则,强化各级领导班子的政策把握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危机应对能力和治校办学能力,推动保障学校科学发展。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任用准则,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健全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增强考察干部的准确性,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规范和引导领导干部履职尽责。

    ——提高发展工作质量

    加强党员管理。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党性分析制度,每年年末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党员党性分析,促进党员坚定对党的信念,严格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

    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建立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相互衔接的党员发展责任体系,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和管理骨干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

    ——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建设

    严格执行党务公开,不断提升党内民主建设水平,以党内民主带动学校民主管理建设,依托教代会、学代会等,推进校务公开和民主治校;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支持其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依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定期向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通报学校情况,发挥其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二)思想建设强化计划

    ——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学习

    完善党员干部学习机制,加大党员干部教育力度,建立理论教育与业务培训、校内学习与校外培训、内部推动与外部借力相结合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修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分党校工作条例》,加强党校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务工作干部在党课教育中的作用;组织全体党员系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依托新媒体加强党员自我教育。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围绕立德树人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继续扎实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成立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会,深入研究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加强、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辅导员、班导师队伍和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

    ——强化宣传思想工作

    制订《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加强党委对宣传工作的领导,细化、明确各级组织宣传舆论工作的职责,将宣传工作纳入二级单位工作整体考核;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的手段、工具、平台建设,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建立健全新媒体运行机制,完善师生舆情信息系统,健全引导、应对舆情的机制。

    (三)作风建设改进计划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持续深入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建立并落实谈心谈话制度,认真听取党员、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困难。建立并完善与基层师生和民主党派、无党派负责人等联系制度。加强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实现领导干部作风不断好转,畅通师生表达诉求渠道,引导师生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师生利益。

    ——发挥党员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模范作用

    党员教师强化立德树人责任意识,带头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党员教师要带头讲求学术道德,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加强管理、服务人员和学生党员作风建设

    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规范机关人员工作行为,建立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强化对每个党员、干部的工作责任追究。加强管理、服务人员思想政治觉悟和服务意识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促进服务育人。不断强化学生党员先锋模范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在创建优良学风、考风过程中起模范作用。

    ——扎实落实反腐倡廉责任

    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警示教育,不断完善反腐倡廉责任体系建设,切实落实党委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明确、落实领导干部反腐倡廉的岗位责任。各级党组织的纪检委员要严格履行纪检监察职责,促进反腐倡廉监督责任的落实到位。认真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等制度。深化对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进行过程监督。深化基建项目监管,严把工程建设关;深化财务和审计监督,严把财务管理关;深化各类招生监督工作,严把招生录取关。

    (四)紫金文化培育计划

    ——打造应用型大学的育人文化

    强化文化育人,积极践行“励学笃行”的校训文化,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展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参与度,提高教育效果,打造独具紫金特色的文化品牌。

    发挥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思政类课程与团日活动、主题教育相结合,拓展第一课堂教育阵地;加强对意识形态的管控,推动学术活动规范,办好大师讲坛、紫金论坛、人文讲坛等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提升主题教育活动水平。

    建立应用型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和师资队伍评价机制。围绕应用型人才标准,将应用型导向的考核评价办法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贯穿于师资培养、评聘、晋升中,促使“应用型”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深入人心。

    ——打造推动创新实践的智创文化

    深化科创文化。遵循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原则,将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坚持“项目化运作、专业化实践、基地化发展、制度化保障、社会化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拓展校企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管理、指导、监督和服务工作;将实践活动与专业建设、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重视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与项目实践等,设立资助基金,给予专项扶持。

    引导创先争优的文化氛围。发挥二级学院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具体指导、督促检查、评比表彰。

    ——打造推进开放拓展的融通文化

    营造校园艺术文化。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系列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的活动思路,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大学生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加强学校艺术团建设,做好一歌(合唱团)、一舞(舞蹈队)、一曲(乐队)的建设。

    形成志愿服务文化。按照“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原则,保障每位志愿者每年不少于48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指导各分会每年至少开展50项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做好形象文化建设。完善校园道路、广场、楼宇等的命名和标识,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开发校园纪念品,强化师生校友、社会友人对学校的文化印象。

    开展行为文化建设。塑造学术典型,繁荣学术文化,打造团队典型,倡导团队文化,树立争创典型,弘扬争创文化,推进校园开放,扩大社会影响。

    落实环境文化建设。图书馆、体育馆等建筑引入景观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楼宇、广场、社(舍)区等的文化陶冶作用。

    ——打造助推师生发展的共赢文化

    加强精神文化和组织文化建设。引导各单位把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提炼和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文化、科技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进一步发掘和梳理校史资源,建设校史陈列室,推出1-2项反映紫金学院发展史、办学成就或专项工作、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文化系列文集。征集创作校歌,组织师生学唱校歌;提倡师生牢记校训,佩戴校徽,使用校标;设计制作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提升各项活动的文化品位和内涵,展示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建设形成校园社团文化。本着“突出思想理论先进性,艺术学术科技型,加强志愿服务型,优化文体艺术型,鼓励兴趣爱好型”的思路,调整学生社团布局结构,保持30个左右有影响的学生社团,落实每个社团“有一位指导老师,有一项特色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三个一”要求,推出不少于20项的学生社团特色活动。办好各类重大活动。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毕业放歌”等活动,形成文化活动品牌。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日确定为学院重大活动,统筹组织形成合力,办成学校最隆重、最热烈、最有影响力的活动。

    加强校友联络工作。建立校友数据库,积极发掘优秀校友资源并广泛宣传,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第四部分  保障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规划实施的领导。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分院、系结合自身职能与定位,落实好建设规划中确定的各项任务。要把建设规划、行动计划以及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相互配合,使建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各职能部门和分院应从实际出发,制定本部门和分院实施建设规划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二、加强评估考核

    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要纳入各职能部门、分院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要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定期评估,发布评估报告,全面分析检查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建立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机制,结合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及年度工作总结,加强对规划推进和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根据宏观形势发展及学校实际情况的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全力抓好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落地见效。

     

    三、强化监督检查

    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提出加强和改进建设规划贯彻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各职能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实施情况,实行表彰奖励和劝诫问责制度。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收集编辑教育改革发展案例,及时总结各单位在实施规划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师生、校友、家长、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将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

     

    四、确保条件到位

    认真研究“十三五”期间国家和省、市的相关政策,抓住各种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的机遇,科学合理使用学校有限的资金,积极争取办学双方的经费支持、资源支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保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所需的经费投入,为实现“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十三五”建设与发展规划.pdf